资治通鉴:普通人也能用的降维打击,从不起眼的地方入手,以快打慢,以全打缺,拼的就是逆人性!
《资治通鉴》第八十六卷 晋纪八
西晋·晋惠帝光熙元年(丙寅,公元306年)
【原文】
越将召刘舆,或曰:“舆犹腻也,近则污人。”及至,越疏之。舆密视天下兵簿及仓库、牛马、器械、水陆之形,皆默识之。时军国多事,每会议,自长史潘滔以下,莫知所对;舆应机辨画,越倾膝酬接,即以为左长史,军国之务,悉以委之。
【译文】
以为太长,略过。
【解析】
有个成语典故“闻鸡起舞”,说的是刘琨、祖逖,两人都是两晋之际的人杰,以后咱们会聊到。
而上面材料的主角是刘舆,他是刘琨的兄弟,才干水平一点不比刘琨低,今天就来聊聊这个刘舆有意思的地方。
刘舆出身士族,而且是顶流士族那种,他和刘琨年轻时就名动天下。
西晋政局混乱,刘舆和刘琨一开始是站在了贾南风这边。
后来司马伦发动政变,贾南风被杀,刘舆不但没有被清算,还成为司马伦手下,日子非常滋润,一方面是两兄弟的名声,另一方面司马伦大儿媳是刘舆的姐妹,两家沾亲带故。
齐王司马冏诛杀司马伦,但刘舆和刘琨依然没有被清算,反而又因为他家父子三人名气大不处理,甚至还继续加官任用。
再后来,齐王司马冏被司马乂乂结合司马颙攻杀,刘舆和刘琨兄弟顺势加入司马越兄弟司马虓麾下。
刘琨刘舆两兄弟,在八王之乱期间,跳反多次,每次都安全落地,免于清算。
你看上面材料有人说刘舆:
或曰:“舆犹腻也,近则污人。”
要是不油滑,刘舆两兄弟能活下来吗?
这种跳来跳去的做法,你看不爽,但就有用,你只有嘴上不服。
记住,当别人在道德上指责你做法的时候,往往说明你这么做就是没问题。
毕竟乱世谁为了活命不都是跳来跳去?
难不成就刘舆两兄弟如此?
就连后来的八王之乱胜利者司马越当年不也来回跳嘛。
这事真正的原因就是刘舆很有名、很有才,且家世又好,他一旦进入司马越幕府中,对其他就形成了压制,再加上司马越幕府这些人水平实在不在地,于是就要污名化刘舆。
时军国多事,每会议,自长史潘滔以下,莫知所对;
听了下面人的眼药,司马越对刘舆的预期立马不行,直接导致刘舆到了司马越麾下被边缘化。
如果你是刘舆你会怎么做?
估计大部分人要么就是混日子,要么就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。
但人家刘舆为什么厉害?
打顺风局不算厉害,能打逆风局把劣势扳回来,这才是最牛逼的。
一般来说,领导不见得是最厉害的,只要他会用人,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,也能把组织运行得当。
司马越的问题在于,他手底下那些人也不顶用。
或者说,司马越的团队撑不起他们掌管一个国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。
但从刘舆的角度来说,司马越表露出来的问题越严重,对他来说就越是机会!
这里就必须要讲一讲生态位。
之前文章多次提到生态位这个概念,但都是浅尝辄止,没有去深入。
每个人都是一个生态,而这个生态有两大面,收入生态位和消费生态位。
所谓收入生态位,就是你怎么赚钱的,工资、投资、副业等等,这些也是次一级生态位。
所谓消费生态位,就是为了维持你生活、体面、的所有开销,比如衣食住行、人情往来等等,这些同样也是次一级生态位。
收入生态位的存在,确保你消费生态位能运转的起来。
而消费生态位的正常,确保你能够确保你以较好的状态运行收入生态位。
一般来说,你的收入生态位在别人的消费生态位,而别人的消费生态位,则是你所处的收入生态位。
或者简单来说,你得到的一定是别人消费的。
对于司马越来说,他的收入生态位是权力稳定,而消费生态位就是信息收集、决策、分析参谋等等,至于那些个人欲望的杂七杂八就暂不讨论。
司马越幕府养的那些人,本来就是司马越为了满足自己对应权力消费生态所需的,但这些人并没有发挥他们所在生态位应有的作用, 导致司马越整个权力稳定生态位的动荡。
于是这给了刘舆以机会。
至于刘舆是如何切入这个机会的,上面材料题了这样一句话:
舆密视天下兵簿及仓库、牛马、器械、水陆之形,皆默识之。
这话看第一层是刘舆记性好,但再深一层你要想为什么刘舆看到了可以,或者说刘舆为什么要看这些?亦或者其他人也能接触到,却没有如刘舆一样发挥作用?
上面几个问题的本质,说白了就是信息差。
我们把人的牛逼与否容易归结什么认知、聪明、智慧之类虚头巴脑的玩意。
但这玩意怎么来的或到底是什么,你能说清?说不清的可能就觉得这玩意是天生或家学,很容易被念歪成基因论了。
对于刘舆,我不否认他出生士族顶流,也不否定家里有做官的更有家学培养比一般教育更厉害。
单这个真就是关键?
打给比方,好比说人是一台电脑。
身体是硬件,基本上大差不差,你的对手不可能会出现什么一拳超人那种体质。
大脑的认知是操作系统,只不过有的人是开放式的有的是封闭,有的是可迭代式的有的则是固定版本。
你会的东西,就好比说是你安装的各种应用程序。
那么这台电脑如何发挥了作用?
不在于你的硬件和操作系统亦或者应用程序,而在于你输入信息的质量和数量。
所以,上面那句话的真实内涵在于,同样的问题,刘舆就是能比别人调用更多信息,所以他能说得上来、说的全、说的更好。
别人想反驳他,他直接丢数据、丢案例、丢地图,人家想要再反驳还要去找资料,现场讨论谁给你这个时间?这就是厉害的地方。
而司马越的那些幕僚,不是不聪明,而是他们懒,没有如刘舆这样沉下心去搞这些基本的东西,或者他们也知道,但没有刘舆知道的全。
而信息差决定了就算同一套思维认知之下产生决策,必然会有天壤之别,真正的差距就在这里。
其实在读《资治通鉴》的时候,有很多皇帝身边的侍中,都有这个特点,博闻强记,好似人型图书馆,皇帝想问个东西立马就能说上来。
如果你是皇帝,身边两个侍中,你问东西,一个说要查一下,一个立马就说出来,你喜欢带谁在身边?
所以说刘舆厉害在什么地方?
一方面是刘舆基本功极其扎实,其他人都比不了。
另一方面是刘舆填补了司马越生态位中的空缺。
至于之前提到的油腻、污垢,重要吗?都是扯淡。
在上位者眼中,除了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,所谓私德都不算什么问题。
【闲扯】
人脑很神奇。
之前在分享群中提炼付费文的时候,提到AI的三个阶段。
第一个阶段是大数据,顾名思义数据要多,但给出来的东西只能在这个里面找,1就是1,2就是2,但不会相互连接和创新。
第二个阶段就是涌现,数据一旦超过了一定数量级,就会涌现出数据之外的东西,这就是通俗意义上的AI,而且AI会把原有数据进行连接,于是你会看到AI一本正经胡说八道。
至于第三阶段就是智能体,也就是会推理论证,把胡说八道的成分给缩小,变的真的逻辑严密。
人脑和AI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比如上面的刘舆,他记住那些资料干嘛?
一来,这些是决策基础,二来,知道的多了,说不定会迸发出什么灵感出来,三来,他知道别人不知道,别人知道,他知道更多,这就是他的优势所在。
好,回归现实,上面这段材料对我们最大的启发或者用处是什么?
很多文章、人都说,要提升能力,但不说提什么什么能力,如何提升。
因为现实中具体情况具具体分析,你很难找到一个通用的各行各业的东西。
但是上面文章其实提供了一种比较实用的打法。
你想突出自己的能力,并不需要你做到行业第一,你只需要在你们公司单位比你同一个生态位的人更厉害就行了。
具体如何拉开差距凸显你自己,关键就在这一句:
舆密视天下兵簿及仓库、牛马、器械、水陆之形,皆默识之。
记住,绝大多数人的人性是懒惰的,做事会打折扣的,工作里面要知道的事不会第一时间去了解、应该晓得的东西一定是要用的时候才回去获取。
而这慢半拍就存在了信息差套利的空间,你要猛攻的地方就在这里。
用快打慢,用全打缺,一打一个不吱声。
假设你能第一时间或许信息、假设你知道的东西全面具体详细,那么你是不是比别人就有了信息优势?
领导问你,你立马答上来,别人却要去查,那么越是如此,领导是不是就会习惯性的找你?事情也是安排你去做?
看似你的事情多了,但你记住,权力和资源一定是在做事的过程重新分配,你不做你就只能边上看着,你参与了,你就一定能吃到一口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